若将订货会比作一场攻坚战,会中执行是正面冲锋,会后跟进则是巩固战果、扩大胜利的关键战役。许多订货会看似现场氛围热烈、意向客户众多,最终却因会后跟进的疏漏导致订单流失、客户失联,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大打折扣。会后跟进的核心目标是“锁定已签订单、转化意向客户、维护客户关系、沉淀经验优化”,需构建“快速响应、精准对接、系统复盘”的全流程体系,让订货会的价值真正落地。
一、订单攻坚:精准履约,筑牢合作信任基石
会中签订的订单是订货会最直接的成果,会后第一时间的订单处理效率与精准度,直接影响经销商对品牌的信任度,更是后续长期合作的“试金石”。此环节需建立“订单确认—库存匹配—款项跟进—履约保障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每一笔订单都能顺畅落地。
订单信息的“双重确认”是首要环节。订货会结束后24小时内,销售团队需将现场签订的纸质订单、线上提交的电子订单统一汇总至订单管理系统,安排专人对订单信息进行逐一核对,重点确认款式、规格、数量、单价、折扣政策及交货地址等核心信息,避免因会中忙乱出现错填、漏填问题。核对完成后,需通过邮件、微信或电话等方式,将订单确认函同步至对应经销商,明确告知订单详情、预计发货时间及付款截止日期,让经销商清晰掌握订单进度。
库存与产能的“动态匹配”是履约的核心保障。订单汇总后,供应链部门需立即联动库存系统,核查各产品的现有库存,针对库存充足的订单,直接进入发货流程;针对库存不足但有产能保障的订单,需明确告知经销商生产周期及准确交货时间,避免模糊承诺引发纠纷;针对暂时无法满足的订单,需主动与经销商沟通解决方案,提供“替换同类爆款产品”“拆分订单分批发货”等备选方案,最大限度减少订单流失。同时,需将库存动态同步至销售团队,便于其及时回应经销商的咨询。
款项与票据的“高效跟进”是流程闭环的关键。根据订单确认函中的付款约定,销售顾问需在付款截止日期前1-2天,通过电话或微信友好提醒经销商完成付款,避免因疏忽导致逾期。经销商付款后,财务部门需在24小时内确认到账,并及时开具发票,连同发货单一并寄送至经销商手中。对于采用分期付款的经销商,需建立专门的台账,明确各期付款金额与时间,定期跟进提醒,确保款项足额回收。
二、意向转化:分层施策,激活潜在合作价值
订货会现场除了已签单的客户,还会产生大量“有兴趣但未决策”的意向客户,这部分客户是订单增长的重要潜力股。会后跟进需摒弃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通过“客户分层—精准触达—价值渗透”的策略,逐步打消其顾虑,推动转化成交。
客户分层是精准转化的前提。会后3天内,销售团队需结合会中记录的客户表现(如是否主动咨询产品、参与互动的积极程度、对政策的关注重点)及前期积累的客户信息,将意向客户划分为“高意向”“中意向”“低意向”三个层级。高意向客户指会中已明确表达合作意愿、仅因细节问题(如付款方式、交货周期)未签单的客户;中意向客户指对产品和政策较为认可,但仍在对比竞品的客户;低意向客户指仅初步了解、兴趣度较低的客户。针对不同层级客户,制定差异化的跟进方案。
精准触达需“时机恰当、内容聚焦”。对于高意向客户,需在会后24小时内由专属销售顾问进行一对一电话跟进,重点解决其未签单的核心顾虑,例如针对担心交货周期的客户,提供“优先排产”的专属保障;针对关注付款压力的客户,灵活调整付款方案。同时,将产品样品、详细的合作案例及后续服务保障方案送至客户手中,强化其合作信心。对于中意向客户,可在会后3-5天内,通过微信发送“定制化方案”,结合其所在区域的市场特点,分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用数据和实例打动客户。对于低意向客户,无需高频打扰,可每月发送1-2次品牌动态、新品资讯或行业报告,保持品牌曝光,等待其需求激活。
在跟进过程中,需认真记录客户的每一个异议,如“担心产品售后问题”“对市场前景不确定”等,针对共性异议,可整理成《常见问题解答手册》统一回应;针对个性异议,联动产品、售后等部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,让客户实地感受品牌实力与产品品质,加速决策。
三、客户维护:情感链接,构建长期合作生态
订货会不仅是订单获取的渠道,更是客户关系维护的契机。会后的客户维护并非简单的“售后咨询”,而是要通过“情感关怀+价值赋能”,让经销商从“单次合作者”转变为“长期合作伙伴”,提升客户忠诚度与复购率。
即时性的感谢与反馈是情感链接的起点。订货会结束后一周内,需向所有参会客户(包括未签单客户)发送感谢函,内容不仅要表达感谢,还要结合客户在会中的表现体现“专属感”,对于已签单客户,可附赠定制化的小礼品,深化品牌印象;对于未签单客户,可发送“专属意向福利”,为后续转化留有余地。
常态化的价值赋能是长期合作的核心。建立客户专属服务群,定期分享“终端销售技巧”“产品陈列方案”“市场趋势分析”等实用内容,例如针对服装经销商,分享“不同季节的橱窗陈列案例”;针对食品经销商,提供“节日促销活动策划方案”。同时,定期组织线上培训课程,邀请行业专家或优秀经销商分享经验,帮助客户提升经营能力。当客户遇到经营难题时,主动联动内部资源提供支持,例如协助客户制定区域推广计划,或协调售后团队快速解决产品问题。
节日与节点的精准关怀是情感升温的催化剂。建立客户信息台账,记录客户的生日、重要纪念日及经营节点(如门店店庆),在对应时间发送祝福与专属福利,例如生日当天发送电子贺卡及“订单满减券”;店庆时提供“额外补货折扣”。此外,在新品上市、政策调整等重要节点,第一时间告知客户,让客户感受到被重视,增强其对品牌的归属感。
四、复盘总结:沉淀经验,实现流程持续优化
一场完整的订货会,不仅要关注订单成果,更要通过会后复盘总结,发现流程中的亮点与不足,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,为后续订货会的优化提供依据。复盘需“数据驱动、全员参与、聚焦问题、明确改进”,避免流于形式。
数据复盘是客观评估的基础。收集整理订货会全流程数据,包括参会数据(签到人数、实际到会率、客户身份占比)、订单数据(签单客户数、总订货金额、平均单客订货量、各产品销量占比)、转化数据(意向客户转化率、新老客户签单占比)及成本数据(场地租赁、物料制作、人员费用等)。通过数据对比分析,明确本次订货会的成果与不足,例如“核心爆款产品销量占比达40%,但新客户转化率仅15%,低于预期”“线上订货通道订单占比30%,效率显著高于线下”,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。
全员复盘是全面认知的关键。组织销售、策划、执行、供应链等核心团队召开复盘会议,采用“各环节自述+集体讨论”的形式,让各岗位人员分享工作中的亮点、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。例如销售团队可提出“会中订货系统偶尔卡顿,影响下单效率”;执行团队可反馈“签到通道设置不足,导致开场前拥堵”。针对提出的问题,集体分析根源,明确责任主体,避免相互推诿。
方案优化是复盘的最终目的。结合数据复盘与全员讨论的结果,形成《订货会复盘报告》,明确“持续保留的亮点”“急需改进的问题”及“具体优化措施”。例如将“线上订货通道”作为亮点保留,并进一步优化系统稳定性;针对“新客户转化率低”的问题,制定“会前精准邀约+会中专属引导+会后定向跟进”的全流程优化方案;针对“设备故障”问题,完善应急保障机制,增加备用设备数量并提前进行多轮调试。同时,将复盘报告中的优化措施分解为具体任务,明确完成时间与责任人,确保改进方案落地执行。
结语:订货会的会后跟进,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考验的是品牌的专业度、执行力与客户意识。从订单的精准履约到意向客户的耐心转化,从客户的情感维护到流程的持续优化,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打磨,都能推动订货会的价值不断延伸。只有将会后跟进与前期筹备、会中执行同等重视,构建“全流程闭环”的运营思维,才能让订货会真正成为品牌与经销商之间的“共赢桥梁”,实现持续的业绩增长与合作深化。